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
中国教育资讯网和您一起时刻关注最新教育动态!
主页 > 教育热点 > 正文

“手机禁入校园”良政还需善治

    新年过后,没多久就要开学了,相信有不少中小学生又开始盘算着把手机带进校园。但今年情况有点不同,教育部印发了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。确有需求的,须经家长同意,书面提出申请,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,禁止带入课堂。

    中小学生能不能在校园里使用手机以及如何使用手机,已然争议许久。此次教育部专门就学生手机管理下发通知,把“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”视为原则性规范,在制度层面起到了定分止争的作用,对学校如何管理学生使用手机也起到了指导作用。何况,教育部的要求并没有“一刀切”。对于需要和家庭保持联系的学生,比如长期寄宿在学校的住宿生,只要家长申请,依然可以允许其合理使用手机。

   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,作为学习能力强、对新生事物天然感兴趣的群体,青少年有着使用手机的强烈愿望,一些家长也主动为孩子配置了手机。在这种情况下,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,依然是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。

    一些学生使用手机,并非出于通讯的必要,也不是利用手机辅助学习,而是进行打游戏、看电影等娱乐活动。目前,市场上很少有专门为青少年开发的手机产品,手机应用的内容分级和防沉迷系统善未完善。如果缺乏有效管理,任由学生使用智能手机,他们很可能接触到不适宜青少年的信息,更可能轻松绕过防沉迷系统的限制,将大量时间用于玩手机游戏。学校是学习的地方,如果手机对学习的影响弊大于利,那么“手机禁入校园”无疑是必要的选择。

    技术是为人服务的,而不是让人沉迷的。当青少年沉迷手机成为普遍教育问题,有关开发者也要反思其产品设计的方向。比如,有的互联网企业将游戏作为其主营业务,便放宽了对用户年龄的认证与限制,以便吸引成为手机游戏主力军的青少年。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吸引眼球,不顾内容质量,任其平台上充斥着暴力、低俗的内容,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。

    手机是科技发展带给社会的“福利”,但对青少年来说,有效的管理和教育才能让这个“福利”发挥正向作用,让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对科技产品背后工作原理的探究欲,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。

    随着新的科技产品不断涌现,势必将对教育教学产生新的影响。如今青少年成长于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中,教育者需更新教学理念,研究新的教育方法,探索一条让学生与科技共同成长的路径,才能更有效地面对未来的科技变革。(王钟的)


更多资讯请返回首页查阅:(www.jiaoyutimes.com)

编辑:安然

频道推荐

大学应成“一带一路”科教合作先

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,教育与科技具有基础性、先导性和引领性的地位。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无论是实现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,还是实现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,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与人才支撑

在每一个选项中绽放生命潜能

正在热映的印度电影《摔跤吧,爸爸》,根据真人经历改编,故事感人。阿米尔·汗饰演的父亲,曾是出色的摔跤手,全国冠军,但没能实现为印度拿到世界级金牌的梦想就退役了。

东大师生重走80年前救亡图存西迁

5月12日至17日,24名东大师生从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——现东大大礼堂出发,一路向西抵达重庆,走过了一次踏寻历史、缅怀先烈、传承建设的西迁路。

汉字里的中国:从历史到未来

“《汉字里的中国》从5月4日至5月14日在国家图书馆免费展出,吸引了各年龄段的观众,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。其实,这场展览规模不算大,但反响挺好,仅5月6日一天,观众就达到1600人次。

形势与政策课如何“魅力十足”

教材很新但学生不爱看,授课很深但学生不爱听,道理很真但学生不相信…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,目前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,到课率、抬头率、满意率还不尽如人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