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3-22 10:36:05 | 来源:工人日报 | 查看:674次
3月16日上午10时,2021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准时开放“抢课”报名,46门课程共1200个名额在5分钟内被“一抢而空”。
当前,市民艺术教育两头热中间冷——青少年艺术教育火热,老年大学如火如荼,中青年艺术教育却市场份额少、价格高。上海直击这一痛点,从2016年起推出市民艺术夜校,面向18到55岁人群开设艺术课程,受到热烈欢迎。去年11月,上海群众艺术馆开设的市民艺术夜校一夜之间火上“热搜”,26门课程甫一上线即被秒杀一空。
二三十年前的夜校,是为了给一些想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机会,利用晚上、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。而随着大学扩招,夜校正渐渐“消失”。如今,市民艺术夜校的火热,让“夜校”以另一种形式,重新走进申城市民的视野。
从知识性学习的“刚需”,到追逐艺术、找到自我,时代变迁赋予了“夜校”新的定义。有年轻人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结伴而来,寻找更多同好;也有中年人从“陪读生活”中抽身一两天,享受艺术生活。
为了激励学员们的学习热情,每季课程结束后都会评选出优秀学员作品,并根据学员出勤率,每班评选出一名优秀学员,不但作品可以获展,下一期还可以免费任选一门不同的课程参加。极具活跃的“社群”模式,增加了学员们的凝聚力,也成为市民艺术夜校牢牢吸引一批忠实粉丝的重要原因。
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艺术教育项目,为了吸引、引导众多零基础中青年群体走进艺术之门,今年上海市民夜校正式扩容,增加课时约50%,推出舞蹈类、音乐类、美术类、传统文化以及生活时尚类等共46门课,并在上海的静安、徐汇、长宁、虹口4个区启动“分校”,为在职市民就近“上学”提供方便。
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、市民艺术夜校总校区负责人吴鹏宏介绍,自2016年以来,市群艺馆共开办夜校课程135期,参与学员近3500人,服务受众4.2万人次。其中,70%的报名者为“80后”,“90后”报名者占20%。“市民艺术夜校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,主要是因为它恰好填补了中青年艺术普及教育的空白,贴合市民对艺术的需求。”他说。
此前面向市民的公共文化活动多为免费,市民艺术夜校此次设立了500元12次的收费标准,虽然不高,却也是一道门槛。“有了一点点付出,才会更加珍惜。”虹口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叶笑樱表示,此次市民艺术夜校师资优秀,资源比较稀缺,设置收费门槛,是希望报名的市民能更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。
“去年我们只有26门课程,满足不了那么多学员的需求。今年进行总分校的探索,是希望更多市民能参与进来。”吴鹏宏表示,此次开设分校不仅是破壁,也是为夜校继续扩容做准备。(钱培坚)
更多资讯请返回首页查阅:(www.jiaoyutimes.com)
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,教育与科技具有基础性、先导性和引领性的地位。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无论是实现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,还是实现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,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与人才支撑
正在热映的印度电影《摔跤吧,爸爸》,根据真人经历改编,故事感人。阿米尔·汗饰演的父亲,曾是出色的摔跤手,全国冠军,但没能实现为印度拿到世界级金牌的梦想就退役了。
5月12日至17日,24名东大师生从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——现东大大礼堂出发,一路向西抵达重庆,走过了一次踏寻历史、缅怀先烈、传承建设的西迁路。
“《汉字里的中国》从5月4日至5月14日在国家图书馆免费展出,吸引了各年龄段的观众,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。其实,这场展览规模不算大,但反响挺好,仅5月6日一天,观众就达到1600人次。
教材很新但学生不爱看,授课很深但学生不爱听,道理很真但学生不相信…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,目前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,到课率、抬头率、满意率还不尽如人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