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3-26 09:39:03 | 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 | 查看:791次
近年来,中小学教师招聘名单在网络屡屡刷屏,“名校”“研究生”成为一些优质中小学招聘的标配。名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校园,会是基础教育发展的“万灵药”吗?
随着时代的发展,相当一部分名校硕博生投身基础教育领域。与之相对应,公众关注的焦点,也从高学历人才做中小学老师是否“大材小用”,转向了名校生能不能成为“名师”,在基础教育领域大显身手。名校生+高学历=好老师?很多人心中都存在类似的质疑。
从普遍规律来看,作为高学历的名校生,整体素质和视野确实要高一些。这些优势,对教书育人也能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。但是,高学历不代表一定能成为好老师,名校生要想成长为真正的名师,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。
名校生投身基础教育,首先需要好好问一下自己的初心是什么。高学历人才的培养,注重学术研究思维,相比师范生、综合性院校毕业生而言,在心理学、教育学、模拟教学等方面不免有所欠缺。如果不经转化直接搬入中学课堂,难免会遭遇“曲高和寡”“水土不服”的尴尬。
现实中,不少教师反映,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名校老师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,难以将自己所学转化为贴合学生认知的知识。他们在课堂上所举的案例往往太难,学生理解不了,家长则认为年轻教师应该向老教师学习。
中小学毕竟不是大学,两者的评价机制迥然不同。如果名校生不能摆正心态,还“端”着架子,自视甚高,也无法有效融入基础教育。“在我们学校,学历一般但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更受家长欢迎”,家长的态度,很能说明问题。
出自名校的高学历,只是一张“介绍信”。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事业,名校生要想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好老师,关键在于心中是否存在对教书育人的“真爱”。惟其如此,才能长期坚守,全情投入。反之,如果是冲着户口等非教育因素的无奈“下嫁”,为就业而就业,结果应该不太理想。
与此同时,学校找准自身定位也至关重要。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,一些学校想方设法从顶尖名校招老师,只是为了给脸上贴金、装点门面。只把招了多少名校毕业生作为招生噱头,不考虑如何将“名校生”培养成真正受学生欢迎的老师,不仅是人才的浪费,更会误人子弟。
学得好不等于教得好,好老师的培养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如何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加盟基础教育的优势,培养出更多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“名师”,更值得深思。(胡欣红)
更多资讯请返回首页查阅:(www.jiaoyutimes.com)
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,教育与科技具有基础性、先导性和引领性的地位。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无论是实现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,还是实现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,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与人才支撑
正在热映的印度电影《摔跤吧,爸爸》,根据真人经历改编,故事感人。阿米尔·汗饰演的父亲,曾是出色的摔跤手,全国冠军,但没能实现为印度拿到世界级金牌的梦想就退役了。
5月12日至17日,24名东大师生从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——现东大大礼堂出发,一路向西抵达重庆,走过了一次踏寻历史、缅怀先烈、传承建设的西迁路。
“《汉字里的中国》从5月4日至5月14日在国家图书馆免费展出,吸引了各年龄段的观众,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。其实,这场展览规模不算大,但反响挺好,仅5月6日一天,观众就达到1600人次。
教材很新但学生不爱看,授课很深但学生不爱听,道理很真但学生不相信…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,目前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,到课率、抬头率、满意率还不尽如人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