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4-07 09:06:59 | 来源:工人日报 | 查看:560次
据《浙江工人日报》报道,近日,浙江宁波一职业学院举行了首批“工匠导师”聘任仪式。5名拿到聘任证书的“工匠导师”,将定期给学生讲课、带学生实训,把“匠心匠艺”传承给学子。据悉,这是当地高校首次提出“工匠导师”概念。
校企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,有利于发挥出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,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,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。校企加强合作,企业参与协同育人,不仅有助于解决学生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轨问题,而且能够缓解企业招聘难、培训周期长等尴尬。
相比传统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方式,现代社会的学徒制,无论是教育部提出的“现代学徒制”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,还是人社部、财政部共同推出的“企业新型学徒制”践行“企校双制、工学一体”模式,其关键都是落实“双主体”。过去,一些学校也与企业共同进行定点培养人才,譬如开设“订单班”“冠名班”等,但这种合作往往以学校培养为主,企业参与较少,学生实际技能并不强。而如今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,更加注重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、考核方案,更加注重培养前沿的实操能力和技能传承。
在这方面的实践中,许多地方打破了过去一些简单粗放的合作模式,采取校企双师带徒、工学交替培养、脱产或半脱产等方式培养学徒和人才。例如,一些企业带学生徒弟的师傅不仅文化水平较高,而且大多工作多年、是生产骨干和优秀工作者。学校聘请这些师傅为兼职老师,学生实际上拥有了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,不仅要学习规范化的课程,而且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完成岗位实习,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。
学徒制是国家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劳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如今的学徒制已不是传统的“师带徒”。学校和企业在培养、培训的过程中,都把自己作为责任主体,共同主导人才培养,共同招生招工。有的企业在学生成为“生徒”后,给予其“准员工”待遇,让其参加各种评比、技能比武活动并获得相应奖励。若毕业后愿意留在企业工作,还可以缩短甚至取消实习期,直接按正式工上岗。
“不惰者,众善之师也。”在长期实践中,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、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,崇尚劳动、热爱劳动、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,执着专注、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。2019年,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、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。各地诸如“工匠导师”、把课堂延伸到工厂、把教师扩展到工匠等鲜活实践,正是实现“工匠导师+高校教师”双师指导、“工匠精神+知识技能”多元育人的有益尝试。
期待更多地方和企业加入到“工匠导师”进校园的行动中,激励、帮助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,并在探索中不断总结提高,培养更多的工匠型人才。这对于中国制造、对于解决一些“卡脖子”问题、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,都很有意义。
更多资讯请返回首页查阅:(www.jiaoyutimes.com)
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,教育与科技具有基础性、先导性和引领性的地位。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无论是实现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,还是实现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,都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与人才支撑
正在热映的印度电影《摔跤吧,爸爸》,根据真人经历改编,故事感人。阿米尔·汗饰演的父亲,曾是出色的摔跤手,全国冠军,但没能实现为印度拿到世界级金牌的梦想就退役了。
5月12日至17日,24名东大师生从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——现东大大礼堂出发,一路向西抵达重庆,走过了一次踏寻历史、缅怀先烈、传承建设的西迁路。
“《汉字里的中国》从5月4日至5月14日在国家图书馆免费展出,吸引了各年龄段的观众,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。其实,这场展览规模不算大,但反响挺好,仅5月6日一天,观众就达到1600人次。
教材很新但学生不爱看,授课很深但学生不爱听,道理很真但学生不相信…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,目前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,到课率、抬头率、满意率还不尽如人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