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9-07 09:35:17 | 来源:人民日报 | 查看:637次
前不久,教育部公布2020至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: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、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等35项竞赛列入其中。这也意味着,对于不在名单上的全国竞赛,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、各中小学校、各类教育机构均不得组织承办。
中小学生需不需要竞赛?答案是肯定的。组织竞赛的初衷在于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“跑道”,让人才在你追我赶中冒出来。竞赛可以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抓手,也有利于不拘一格选人才。但曾几何时,各类名目的全国性竞赛过多过滥。有的偏重经济利益,巧立名目乱收费;有的与升学择校相挂钩,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负担;有的成了指挥棒,导致超前学习、偏难怪题成风,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。此次教育部公布的白名单,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,必将助力竞赛回归育人初衷。
据了解,该白名单将每年动态调整一次。去年白名单首次公布后,一些传统“杯赛”应声而倒,打着竞赛旗号设置的各种辅导班被釜底抽薪。与此同时,教育主管部门着力使竞赛与升学脱钩,2018年起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、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、科技类竞赛、省级优秀学生、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。同年,教育部《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(试行)》明确规定,“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”。将竞赛与升学分离,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,回应了家长的教育关切,也有助于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。面向未来,应进一步完善机制、加强落实,真正用好白名单制度。
用好这一制度,既要管在明处,也要防到暗处。目前,不少显性加分已取消。按照规定,在竞赛中产生的文件、证书、奖章显著位置,要标注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”等字样。但手握证书,无疑会增加入学择校砝码,对于评优评先、出国申请等都意味着“加分项”。从严监管,突出育人导向,才能避免隐形加分损害教育公平。
用好这一制度,既要管好结果,也要管住过程。据报道,个别竞赛出现小学生家长过度参与等现象,使得科研项目蒙混过关,凸显了赛事监管的缺位。与此同时,还须严防暗收费、乱收费。“零收费”是对白名单上所有竞赛的要求,主办方、承办方不得向学生、学校收取成本费、工本费、活动费、报名费、食宿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费用。必须防止一些机构暗度陈仓,通过面向参赛者开展培训或变相推销资料等收取费用牟利。
规范竞赛活动管理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必须常抓不懈。用好白名单制度,才能让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复归其位,帮助一株株新苗茁壮成长。
更多资讯请返回首页查阅:(www.jiaoyutimes.com)
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,明确中考招生取消体育和艺术类等加分项目,引发社会和网友的广泛关注。专家表示,这项举措将进一步压缩“暗箱操作”空间,更好促进教育公平。
5月29日至5月31日,扬州市初三考生将进入中考志愿填报阶段。如何科学填报志愿,定向指标生必须符合哪些条件?跨区招生计划的志愿如何填报和录取?
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,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"不要你了"等话恐吓孩子,让孩子因害怕而"就范"。也有的采取冷落的办法,给孩子"冷脸"看。长期这样恐吓、冷落孩子,孩子易产生紧张、焦虑、抑郁、敏感、恐惧等反应
日本一位着名的思想家就说:“教育就是授人独立,自尊之道,并开拓、躬行实践之法。”说明做事得先做人,人格的魅力要胜过任何地位和金钱,所以首先注重的是对孩子人格的培养,做人要大气
教育部和财政部明确要求,各地要在继续落实好农村学生“两免一补”和城市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同时,向城市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,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