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1-28 09:29:19 | 来源:新京报 | 查看:661次
春节临近,疫情形势复杂,各类线下培训班纷纷停课或者转入线上,同时供学龄儿童玩耍的场所也在减少,如何让孩子安全、健康、快乐地度过这个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寒假?
北京市人大代表、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校长钟亚利提出,一些家长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存在“错位”“缺位”等问题,应该通过与学校老师的沟通、合作来纠正。这个寒假怎么过?钟亚利说,家长除了要配合学校让孩子完成作业,更要带孩子多做户外运动。同时注意克制,不要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传导到孩子身上,要向孩子传播一种阳光积极的精神状态。北京市人大代表、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校长钟亚利走进新京报访谈间接受记者采访。
■对话
家校共育,提升家长胜任力
新京报:近几年,您持续呼吁“家校共育”,为什么?
钟亚利: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家长育儿是天性,学校则是孩子们迈入社会的第一步。我们如何通过学校教育,为未来孩子走向社会奠定一生良好的基础?这不仅是知识基础、能力基础,更主要的是做人的基础。
家校共育的目标,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、全面发展。我们如果能将家长育儿的天性和老师育人的天职紧密结合,让孩子人生中两个最重要的角色携手呵护孩子的成长,那将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幸福。
新京报:垂杨柳中心小学是如何实践家校共育理念的?
钟亚利:我们学校认为,家校共育是教育的最佳状态。近些年,垂杨柳中心小学围绕家校共育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。
这些探索主要是围绕几种能力的提升:学校与家庭携手提升家长的胜任力。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家长培训,主要针对家长育儿的关键期、育儿中的主要困惑等,进行培训和指导。学校还组织一系列家校共育活动,提升家长的协作力。同时,老师和家长也都在提升学习力。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,以及眼下的新冠疫情,都需要靠学习来解决。
总体来说,我们学校围绕提升家长的胜任力、协作力、学习力,通过家校共育,推动师生、家长共同成长。
最应该防范的是家长“错位”
新京报:您提到家长的胜任力这个概念。其实绝大多数家长应该说是用尽全力的,但在面对孩子时还是会产生焦虑和压力,问题主要出在哪里?
钟亚利: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的共育作用,大家是有共识的。广大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倾注精力也越来越多。不过,参与过程中的一些方式、方法值得商榷,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去关注。
有一些家长认为,孩子自然就长大了,学习、生活的能力,大了自然就会了,这就导致一些家长“缺位”的现象。
另外还有“错位”现象,比如过度关注孩子学习,把精力都关注到孩子的学习上。其实,家长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品德行为、学习习惯、交往习惯的培养,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,通过家长自身示范来培养。但是,一些家长往往把学习当作了核心关注。还有一种“错位”体现在,本来应该是孩子自己完成的任务、自己体验的过程,家长包揽过来,代替孩子去做。然后,这些家长在陪伴孩子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焦虑。
我们发现,这种“错位”现象在很多家长身上存在,也是在亲子关系中最应该防范的。
新京报:针对这类“错位”“缺位”等问题,垂杨柳中心小学做了哪些事呢?
钟亚利:我们会对家长进行培训,携手家长开展一系列家校共育的活动。
学校鼓励老师家访,了解孩子家庭的实际情况。比如,这次寒假前,由于疫情,孩子们不得不提前放假,居家学习。我们要求老师对每一个家庭进行家访,了解家庭环境、家长工作状况、有没有特殊困难、需要学校提供什么帮助等,据此对学生家长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。
上个月,孩子们进入复习考试阶段,一个二年级的孩子频繁向老师反映,妈妈又发脾气了,同时,这个妈妈因为一点小事跟另一位家长起了言语冲突,还质疑老师的教育行为。老师家访发现,这位女士公司出了点状况,其丈夫做手术,而孩子爷爷奶奶因为疫情无法来京照顾,她无法承受压力和焦虑,情绪失控。老师就跟妈妈深入交流,帮她缓解情绪,解决了问题。后来,这个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也不错。应该说,家访是我们解决家校共育问题、帮家长做好亲子沟通的有效途径。
寒假时间不能满满都是学习
新京报:当前疫情形势复杂,很多课外辅导班或托管班关门,一些公共场所也不建议孩子去。家长应该如何安排孩子的日常学习活动?
钟亚利:是的,这个寒假很特殊。我建议家长,要把防疫放在第一位,做到“四不”要求,特别强调要不聚集,也特别强调非必要不出京、不出境,如果必须要出京、出境,我们要求家长要遵守学校的报告制度,及时地报告给老师。眼下很多培训机构不安排线下学习了,我们也建议家长别轻易参加线下培训。
新京报:除了学习,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活动安排您有什么建议?
钟亚利:寒假期间,希望家长继续巩固学校给孩子培养起来的遵守一米线规定,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常通风、不聚集这些习惯。用餐的时候,延续分餐、用公筷的习惯。这些良好习惯,都需要长期坚持,不能松懈。这是一个提升公民素质的过程。
学校给孩子布置了一些寒假作业。这些作业中多数是实践性的,包括给孩子们的推荐书目,提出阅读建议,也希望家长给予重视,读书需要讲方法,而不是任由孩子想学就学、想怎么学就怎么学,还是要给孩子一些科学的指导和方法。
同时,不能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都是学习,最好能够带着孩子多做一些户外运动,让孩子们身体健康,多一些亲子陪伴,多去一些博物馆,博物馆的防疫安排比较到位。
新京报:春节过后就是新的学期,家长们应当如何帮助孩子?
钟亚利:不管是线上学习,还是开学以后的日常上课,希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,包括学习态度、内容、方式、效果等,要有足够的了解,这需要拿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,并且给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。
同时,家长也要多跟老师沟通,了解老师的教学进度、学习要求等,确保与老师无缝对接,步调协调一致。
最关键的,作为家长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,保持自身情绪稳定,不要让自身的情绪和压力传导到孩子身上,要向孩子传播一种阳光积极的精神状态。
记者沙雪良摄影记者吴江
更多资讯请返回首页查阅:(www.jiaoyutimes.com)
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,明确中考招生取消体育和艺术类等加分项目,引发社会和网友的广泛关注。专家表示,这项举措将进一步压缩“暗箱操作”空间,更好促进教育公平。
5月29日至5月31日,扬州市初三考生将进入中考志愿填报阶段。如何科学填报志愿,定向指标生必须符合哪些条件?跨区招生计划的志愿如何填报和录取?
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,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"不要你了"等话恐吓孩子,让孩子因害怕而"就范"。也有的采取冷落的办法,给孩子"冷脸"看。长期这样恐吓、冷落孩子,孩子易产生紧张、焦虑、抑郁、敏感、恐惧等反应
日本一位着名的思想家就说:“教育就是授人独立,自尊之道,并开拓、躬行实践之法。”说明做事得先做人,人格的魅力要胜过任何地位和金钱,所以首先注重的是对孩子人格的培养,做人要大气
教育部和财政部明确要求,各地要在继续落实好农村学生“两免一补”和城市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同时,向城市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,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。